【鼻咽癌】港女頸部現腫脹數度檢查確診鼻咽癌 醫生:大部份患者確診時已達第3期【附症狀】

醫生診症室

發布時間: 2020/09/02 16:40

最後更新: 2020/09/07 12:46

分享:

分享: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林偉雄醫生指出,鼻咽癌是其中一種「古惑」的癌症。

頸部出現腫脹時切勿掉以輕心,隨時是鼻咽癌的先兆!本港一名約40多歲的女子因發現頸部腫脹求醫,惟經過多次細胞穿刺及抽血,甚至曾對鼻咽進行內窺鏡檢查後,始終未能發現成因。後經磁力共振才發現,原來她的鼻咽深層隠藏著一個腫瘤,未有向鼻咽黏膜方向生長。

據當時負責診治的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林偉雄醫生指出,這類型的個案正顯示出鼻咽癌絕對是其中一種「古惑」的癌症。

林醫生指出,由於鼻咽位於鼻腔最後方,一般檢查難以真正檢查到鼻咽的情況。(吳梓楓攝)

dda

本港患者確診多已屬較晚期

據香港癌症中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鼻咽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同時亦是本港年青男仕(20至44歲)最常見的癌症,患者數量則以40至60歲的男性為最高,每年達到每10萬人有30人或以上的新增過案。

事實上,本港大部份鼻咽癌患者確診時,其鼻咽癌期數多數都達到第三期(40.1%)及第四期(31.4%),病情發展已屬較晚期,是本地男士第9號癌症殺手。對於這個現象,林醫生就指出這與鼻咽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有關。

鼻咽癌常見病徵

早期:

  • 鼻涕、口水間中有血絲
  • 單邊聽力下降或耳鳴
  • 頸部出現不痛的腫塊

晚期:

  • 視覺有重影
  • 聲沙
  • 說話含糊不清
  • 吞嚥困難

林醫生表示,除了明顯的流鼻血外,上述大部份症狀幾乎都在鼻咽以外的位置發生,因此容易令人們誤以為自己只是患了其他輕微毛病,如熱氣、傷風感冒丶耳垢多、肌肉淋巴發炎等其他相對輕微的病症,繼而延誤了病情。

他以耳朵的症狀為例,當鼻咽的腫瘤生長至鄰近連接中耳及鼻咽的耳咽管時,中耳便會出現氣壓不平衡,繼而令到中耳積水,導致聽力下降、耳鳴或耳痛等情況。

當鼻咽的腫瘤向後方或上方生長時,就有可能會影響到附近的腦幹神經,令視覺出現重影。而影響到舌下神經時,就會令到舌頭不能有效運作,導致吞嚥困難、說話含糊不清等症狀。鼻咽癌細胞亦會經常轉移至頸部淋巴系統,令頸部出現不痛的腫塊。

此外,由於鼻咽位於鼻腔的最後方,接近頭顱的中央位置。如果人們去做一般身體檢查時,如無特別儀器,其實未必真正詳細檢查到鼻咽的情況,導致鼻咽癌相對難以及早發現。

林醫生指出,鼻咽癌的腫瘤如向不同方向生長,就會引致不同類型的病症出現。(林偉雄醫生提供)

引發鼻咽癌需三大因素相配合

至於鼻咽癌的成因,林醫生強調鼻咽癌往往並非由單一因素就能夠引發,而是需要在基因、環境及病毒這3個因素互相配合影響下才最終導致鼻咽癌。

在基因因素中,有調查發現鼻咽癌主要在華南、東南亞等地區比較常見,而歐美等國則較為罕見,這意味着華人在基因上本身已比歐美人較容易患上鼻咽癌。除地域因素外,林醫生又指:「如果家族成員有鼻咽癌病史,中招的機率亦較一般人高,萬一同輩的親兄弟姊妹曾患上鼻咽癌,你中招的機會又會較長輩曾經患上鼻咽癌的為高。」

在環境方面,平常的飲食習慣如經常吃鹹魚等醃製食品或含有防腐劑食品的人士亦是高危一族,因為這兩類食品經食用後,就會在體內產生一種名為亞硝胺的致癌物,可導致鼻咽癌、食道癌及胃癌等癌症。此外,某些職業如經常暴露於木屑、棉花屑等污染物的人士亦是鼻咽癌的高危群組。

而在病毒方面,林醫生指出本港大部份鼻咽癌患者均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但這種病毒其實不少人年輕時都曾經感染過,但因為大部份人都是病症輕微,所以並不自知,僅有少部份人會出現持續感染而引致鼻咽癌,所以本港大部份鼻咽癌患者的血液內都有這種病毒基因或抗體。因此,當本港醫院使用抽血方式來檢查癌症指數時,EB病毒抗體或基因都可以是一些對鼻咽癌作篩查的指標。

當發現自己頸部出現不明無痛的腫塊時,林醫生提醒不能掉以輕心,要盡早求醫。(林偉雄醫生提供)

電療、化療為主 手術屬最後手段

在治療方法上,林醫生表示治療鼻咽癌與其他頭頸癌不同,第一線治療主要是電療和化療。因為鼻咽癌的癌細胞一般對電療和化療的敏感度高,反應顯著。而對於晚期或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患者,有些研究亦指出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方法亦有療效。

至於手術方式則主要在鼻咽癌復發時才使用,因為患者的鼻咽或頸部組織未必可以再承受另一次電療或化療療程。如復發的鼻咽腫瘤體積細小,則有機會可以使用內窺鏡、機械臂等微創手術進行切除。但萬一腫瘤體積太大,或接近大動脈的時候,則有機會需要進行「揭面」的開放式手術,切開患者的面頰,直接到達深入的鼻咽位置把腫瘤徹底移除。但此舉的創傷性、風險性、後遺症亦會高得多。

因此,林醫生強調及早發現才是對付鼻咽癌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患者能夠在鼻咽癌的第一、二期及時發現,治療後5年的存活率可達到八、九成以上,但萬一病情已發展至第三、四期,5年存活率則會下跌至約六成。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記者:吳梓楓